2005年12月20日

以暴制暴

在公園裡,總是能見到一些父母與幼兒的爭執,許多狀況都讓我不知所措。

有個還很小的幼兒推打了別人,母親立即把他拉扯過來,並在屁股上用力拍了幾下,孩子哭叫了兩聲,然後繼續玩他的,母親也繼續講她的,沒多久,同樣的情形又再上演,孩子又推打了別人,然後接受拍打、哭叫、繼續玩。

那幼兒挺小,還不會講話,有一次甚至被母親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上,但誰叫他犯了錯呢!那位母親也是好心吧,希望還給被打者一個公道,或者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從小就有肢體攻擊的行為,應是個具公德心、有自律、有原則的母親,絲毫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侵犯別人。

我家一直希望能透過溝通來教育孩子,但我們也懷疑幼兒能理解什麼?沖兒將滿兩歲,真能聽懂我們兩夫妻苦口婆心的教誨嗎?

以前我一直認為,只要我們不施加暴力在幼兒身上,幼兒就不會有機會學到暴力行為,我相信暴力都是來自於耳濡目染,所以我們是不打孩子的,但我發現沖沖照樣會有暴力行為,會透過攻擊來表達或達成他的情緒。後來,我看了篇研究報告,才知道暴力行為的成因統計中,遺傳指數竟高過於環境、教育等指數。

既然暴力是天生的居多!那麼我們還堅持什麼呢?就來打孩子吧!至少透過疼痛性記憶,可以讓幼兒在下次打人或犯同樣的錯之前,心裡有個恐懼「如果被媽媽看到是不行的、是要挨揍的」。可是當父母用暴力來處理幼兒的問題時,幼兒怎能不用暴力處理他自己所面對的問題?當父母透過肢體懲戒來「教育」孩子,孩子怎麼能不繼續推打別的幼兒來「實踐」他對別人的意志?

公園另一角有個父親正聲色俱厲,他未揍人,但形狀可怖的要求孩子:「怎麼可以那麼自私?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是啊,這真是不容易但又重要的一課,不管孩子的知識如何,我們都希望他能夠不要自我中心、自私,最好還能學會體貼、善解人意。

但如果孩子未被體貼,怎麼能知道體貼是什麼?怎有可能去體貼別人?

我們是不是片斷的在殘害著孩子?譬如認為孩子不可以寵壞,所以要狠下心來堅持某項規距或法則。這樣的堅持我極為贊成,但如何堅持?犧牲自己犯規來維持孩子不逾距嗎?

不論是我自己或我所接觸過的人,我很少見到誰在遇到爭執時,會因為對方的堅持而慢慢覺悟或突然醒悟的。人們大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面對爭執,緊守著自己的價值觀,不願退讓,可惜這現實的世界中,不能讓兩方都持續堅持下去,最終總是會有一方必須退讓。

誰呢?到底誰該退讓?或者說誰會退讓?

退讓,就是放棄真理或放任錯誤嗎?退讓,有沒有可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進而化解爭執並引導對方?退讓,是否正為了促成理解?



PS1:我自己是個比較退讓的人,但這主要跟我自身性格較為懦弱有關,更麻煩的是,有時我想堅持一些事,但都找不到堅持的智慧,只能與孩子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這種僵持最須要的是時間,偏偏現代人最缺的就是時間,這真讓我這個沒智慧的人為難。

PS2:我其實也知道,透過適當的獎懲,我們可以訓練出一個乖小孩。就像有次我在電視上看到馬戲團的鸚鵡作算術,而普通的狗只要經過適當的獎懲也能作花式表演,那何況是一隻嬰兒,他的大腦可比鸚鵡和狗要不同。所以適當的獎懲對幼兒一定有效,但我總覺得那只是訓練,而不是教育。教育,是為了完成一個人,而訓練,只能完成各種行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