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9日

教養觀的變化:從台語到英語

沖的興趣一陣一陣的消退,或者說他的興趣轉向了自己的選擇,現在他已不愛聽英語故事了,包括台語的故事也不肯聽了,但基於我所知的一些理論,我仍試著讀英語故事給他聽,他不但不像以前那樣乖乖聽著,而且堅決不要,甚至不准我在故事中穿插幾句英語。

想起來,難怪說幼時可塑性高,記得以前講英語故事時,他可認真的呢!現在時局不同了!!可惜自己英語不好,不然當初可以多講一些的。

原本,我自己是沒想過要教英語的,台語都來不及教了,自己的英語又那麼破,不少專家也都建言反省幼兒瘋英語的必要性,我自己也相信語言本身的意義遠低於語言所帶來的溝通,更低於因溝通而產生的情感、情緒、思考。

良好的溝通能力勢必會極大的影響沖與環境互動的狀況,因此也必定在整體人格的發展上有強大的影響。既然溝通如此重要,連中文都還運用不良的沖,怎還有時間練習其他生澀的語言呢?但後來看了一些幼教書籍後,想法有了些改變,像《小腦袋的秘密》《如何激發幼兒》都有這方面的討論,約略整理如下:
  • 早期接觸語言的經驗是否豐富多樣,量是否夠大,影響日後語言能力。

  • 學會說話,打開了發問、講理、人際溝通、意見發表的新世界,把其他一切學習行為加快,使幼兒終於像一個完整的人。

  • 語言分成文法運用理解、發音能力兩類
    發音雖會有口音、字匯則終身仍可繼續進展

  • 嬰兒對外語的精細分辨能力,在六個月後開始減退,
    十二個月大時連辨別外語子音的能力也沒了
    (但同時也增加了對母語的敏感度)
    但關鍵早期大腦仍保持彈性,一旦浸淫在新的語言環境中,又能恢復對外語音素的領悟力,學起來仍遠較大人輕易、自然、徹底。

  • 四歲前學的語言才有可能將文法發揮的淋漓盡致
    七歲以前的學習則可以達成和本地人相同的成績
    (六歲以前吸收語言的能力最強,尤其適於學習文法規則和原理
    過了之後掌握文法的能力就逐漸退步,至青春期結束)
    十二歲以後就很容易有不合文法的句子了
    十七歲以後(青春期後)就沒什麼差別了,關鍵期己結束。

  • 由於左右腦分工的關係
    幼兒的右耳善於理解語言,左正善於分辨音樂曲調。

  • 我們無須刻意去教孩子語言,只需要常對他說話,他的腦的語言功能區自然會發展茁壯。

  • 幼兒期因故擔誤語言發展者,到學齡前多能趕上進度,
    但較早開始說話的孩子,顯然也比較能表達自己的須求,較能主動與他人互動,也較能理解自己周遭發生的事,故對孩子的情緒、社會、認知發展都有很好的助益。

  • 對子女語言能力影響最大的是「親職作風

  • 語言學習的重點:

    • 語言刺激應及早開始,至三歲時就大致發展完了

    • 量必須夠大,經常對孩子說話(量的多寡影響最大),但這個量指的是對孩子說話的量,而不是對著別人講電話之類
      對孩子說的話必須是符合現場的,如眼前的人事物,身邊正發生的狀況、尤其應該說明孩子自己的動作、感覺、以及想要說出口的話。

    • 不用命令口吻,而用引導的、暗示性的語句
      對孩子的言語、行為均找出可以肯定之處,予以正向的鼓勵
      學語言時,須要的是肯定的回覆,減少否定的回覆
      極力避免聽到「不要」「不可以」「不要吵」…之類的否定字眼

    • 簡明、清楚、易懂。多使用肯定的語氣
      但孩子能聽懂的都比能說的多很多,故尺寸難以拿捏,
      要依其程度找出有一點超出他程度的語言來說,

    • 多多重複是使語言保持簡明的法子之一。
      將字句重複,可以迅速加強孩子腦內連繫字音與字義的特定神經線路。
      但切忌把重複做到操練的地步,
      孩子一旦煩了,就不會有學習效果。

    • 親子輪流說話,一方面讓孩子有練習的機會,
      也讓孩子能看著你說話,有益他學習發聲。

  • 語言學習的技巧:

    • 「命名遊戲」凡吸引孩子注意的東西、人、動作,父母都把名稱說出來。

    • 常用比較多變的字詞和句子
      (不同的名詞或形容詞、語句有長有短)

    • 使用較多的字(各種音素、音節與詞彙)

    • 除了名詞、動詞外,開始逐漸增加詞類
      如形容詞、介詞、副詞、代名詞

    • 「換字遊戲」如大車可換為小車、紅車、快車、

    • 「加字遊戲」如
      汽球大汽球大紅汽球大紅汽球飛大紅汽球飛過來

    • 「主題遊戲」環繞某一主題,由簡而繁,導引幼兒談發生過的事。

    • 回應孩子說話時可以用問題,多用
      「是誰…如何如何?」
      「那個……是什麼?」
      「怎麼會……如何如何?」
      少用只說「是,不是」就能回答的問題

    • 當孩子回答時,則肯定、重複其語句、進一步加以詳述等,以鼓勵孩子接著說,同時練習他剛學會說的新詞句。

    • 以糾正語音的方式回應,對幼兒的學習害處大的出奇,

    • 語言學習應該是有趣的,故在遊戲中學習的效果最好。
      如字句遊戲、童謠、兒歌、共讀故事書

    • 重點是親子共同學習。
      父母最好也有閱讀的習慣,讓孩子看見你在閱讀。

    • 以故事書的內容運用在生活中和孩子對話。

    • 少開電視,多閱讀。

    • 語言經驗的強化最好及早開始,但必須在童年期持續不懈。

早期接觸語言的經驗是否豐富多樣,量是否夠大,影響日後語言能力。




因玉文是四川人,所以我們當初選擇了北京話作為沖的主要語言,阿公阿嬤也都會說北京話,但外公外婆就比較沒辦法了,所以第二語言部份我們盡可能以玉文的母語-川話為輔,我原本打算在沖掌握基本的北京話後,就開始全部跟他講台語。

後來看了上述的理論後,就開始試圖在提供英語素材方面稍作努力。至於原本想擺在前面的台語,反而受到排擠,我想,既然已學了北京話,相信文法相同的台語應該不難,況且台語多少有環境,而北京話、川話、英語三種已經夠多了,我不想讓沖為了學多種語言而影響他在溝通上的深化,故最後竟就捨了台語,

只不過我自己的英語不好,其實也無從施力,偶爾借些英文繪本聊表心意,而沖也逐漸失去了他的興緻。現在雖比以前重視英語,但並不想因此就讓沖將來去雙語幼稚園之類的,畢竟我還是認為溝通所帶來的影響遠大於溝通本身,而沖現在可還沒有外國朋友呢!給他英語故事的效益在於不可期的未來,而未來,總是不如現在重要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