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講了,竟是孩子最喜歡的,這令我很訝異,因為我自己試過,把書打開,站到教室後方,是幾乎看不到畫面的,只有一些模糊的色團,更別談什麼哭臉還是笑臉了。
這使我開始思考,我猜想,這本書的文學性很夠,所以即使看不到圖,孩子仍會很進入情境中。
我想到下次找個機會,完全用口述,試試看沒聽過的孩子會不會喜歡?
另外,我也開始思考運用繪本講故事的方式。因為我一向是拿著繪本,一邊翻,一邊逐字朗讀的。我是不是能不拿繪本,直接就講?
後來我試了,講《虎姑婆》:帶書去,給孩子看了封面後就收起來直接講,而且是生龍活虎的講,講到3分之2時,就有人打斷,舉手說要看圖,而且舉手的人包括最後面一排的。
原來即使最後一排還是想看圖的。或許他們的視力比我好得多。
後來又試了一次,講《安拿生》,但這一次刻意沒帶書去。不知是文本寫得好,還是因為我沒帶書去,孩子這次就沒要求看圖。
我想我還得再多試幾次,但就我自己的視力而言,我開始不再那麼順著文本講了,一些小的圖,我會用語言稍加表述,因為我希望,最後一排也能和第一排一樣享受。
另外,我也開始思考運用繪本講故事的方式。因為我一向是拿著繪本,一邊翻,一邊逐字朗讀的。我是不是能不拿繪本,直接就講?
後來我試了,講《虎姑婆》:帶書去,給孩子看了封面後就收起來直接講,而且是生龍活虎的講,講到3分之2時,就有人打斷,舉手說要看圖,而且舉手的人包括最後面一排的。
原來即使最後一排還是想看圖的。或許他們的視力比我好得多。
後來又試了一次,講《安拿生》,但這一次刻意沒帶書去。不知是文本寫得好,還是因為我沒帶書去,孩子這次就沒要求看圖。
我想我還得再多試幾次,但就我自己的視力而言,我開始不再那麼順著文本講了,一些小的圖,我會用語言稍加表述,因為我希望,最後一排也能和第一排一樣享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