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4日

教養觀的變化:從緊張到安心

我應該算是愛看書的,但有時,我是基於恐懼才看書,就像生了兒子,很多都很惶恐,不知如何是好,畢竟另一個生命每日都受到你極大的影響,總希望能提供些好的影響,於是看了些書。有幾本是對我的教養觀影響較大,覺得值得推薦的(當初也是朋友推薦我的):

* 上幼稚園再教,太遲了(台英出版,井深犬著)
* 如何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世茂出版,七田真著)
* 小腦袋裡的祕密(新手父母出版,麗絲•艾略特著)

其中《小腦袋的秘密》是屬於科普類的書,在我對待沖沖的方式上影響最大,從科學談起總會讓我比較容易信服,也提供了我原本不足的知識,讓我能比較安心的看待新生命所面對的困境。我甚至作了筆記以供自己作為注意事項。約略如下(內容均出自上述《小腦袋的秘密》一書,新手父母出版社出版,麗絲•艾略特著,薛絢譯,是摘要式節錄):
  • 觸摸:接觸與按摩,有益嬰兒生長與發展
    輕柔仔細的的撫觸嬰兒全身,乃是照顧嬰兒每天重要的功課

  • 前庭刺激(平衡感):
    透過擺盪、彈跳、旋轉、搖晃等動作使孩子的前庭受到刺激有的孩子在缺乏前庭剌激時,甚至會頭去敲撞他物以獲取足夠的前庭刺激。故孩子通常渴求被輕輕搖、抱著上下顫動、或更換姿勢)前庭刺激對於坐、爬、站、走的影響很大、對其心理也有撫慰作用

  • 早期味覺經驗影響一生的飲食喜好

  • 早期視覺經驗影響腦內的視覺接線,譬如一個畫家,其實其視覺神經的色彩敏銳度高於常人譬如網球選手,其視覺神經對運動中的物體有極好的補捉與預測其路徑的能力譬如優秀的建築師,其視覺神經的空間掌握能力很好乃至於對水平線、垂直線、線的敏銳度都受到嬰兒期神經接線影響
    而人類恰好又是特別偏重視覺的動物,所以早期視覺經驗視覺運動對於成長後的心智萌發非常重要

  • 幼兒的視覺刺激要以簡單為主,
    過於繁複反而會分散其注意力而無效

聽覺

  • 聽覺神經接線主要可分兩大類,
    一類是語言刺激,一類是音樂經驗這兩種刺激均會對孩子許多高層次的腦功能(情緒、溝通、認知、智力)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 背景聲音(車聲、廣播、電視、工地工程…)
    對孩子有不良的影響,分散孩子吸收重要的聽覺線索。

  • 孩子的聽覺神經處理聲音訊息須要成人兩倍的時間,
    因此對孩子說話要舒緩為佳,用不慌不忙的節奏、用吟誦的語調、簡單清楚的內容,並伴隨著慈愛與關注,使語言能有情緒上的補強

  • 在長大後視覺會成為人最重要的學習來源,
    但在童年時期,聽覺確是主要的關鍵,

  • 透過體驗語言與音樂(包含節奏性強的語言,如童謠、兒歌),
    把腦神經構造修整到能夠理解複雜的語言,並發展情緒能力。

運動

  • 肌肉運動每到達一個里程,都可以拓展孩子的經驗,
    因而改變孩子看周圍世界的視野,發展情緒與認知潛能。

  • 提昇運動能力的主要方法除了營養、體能外,
    很重要的是動機刺激和情緒愉悅

  • 孩子由於其他方面的智能不足,在運動能力上的發展很容易影響到其自信。體力好、敏捷的孩子容易受到鼓勵而變得較有自信,
    而運動能力發展緩慢的,因週圍鼓勵少,容易缺乏自信。

  • 在沒有外力(父母長輩)的要求下,孩子通常左右手交互使用,直到四歲才固定下來,這有助於在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提供左右腦的交互刺激與平衡發展。

  • 在運動方面,應提供孩子安全而沒有障礙的環境,讓孩子盡情探索、自由伸展肌肉,找到新鮮有趣的東西玩,而且可以隨意翻滾不被喝止。盡可能提供一些溫和的挑戰讓孩子嚐試。

  • 真正的動作練習只有在孩子有興趣時才有效,
    當孩子累了、餓了、煩了時的練習是無效的。

  • 除了動作練習外,須搭配之前所提的觸覺刺激與前庭刺激。

情緒能力

  • 這不像孩子會走路、會說話那樣容易引起父母注意,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但事實上孩子在懂得使用語言之前,必須先了解如何傳達情緒,並從這樣的互動中得到安全感、自信、動機。
    於是才能進而順利學會肌肉運動、語言、認知。

  • 一切心智技能的發展,都有賴於認清與克制自己感情的能力,以及理解並回應他人感情的能力。

  • 腦神經的情緒線路除了受天生氣質影響以外,更受環境影響,
    以他曾經體驗的疼愛、否定、呵護、責罵、關注、疏忽,
    以及他週遭的人所作的示範(情緒流露、人際互動、吵架、恩愛、冷漠、悲傷、快樂……)。
    接著這些情緒的線路影響著「溝通表達」、「知性技能」、「取捨決定」、「生理健康」、「精神愉悅」。

  • 左右腦負責不同的部份,
    基本上,左腦是感覺愉快的地方,右腦是感覺不愉快的地方
    左腦太強則過於樂觀,右腦發達則容易沮喪;
    左右腦發展成熟時會相輔相成,彼此平衡,
    可以保持積極卻不過於衝動,保持警覺卻不過於退縮,
    充滿志氣卻不貪婪好鬥,溫和平靜卻不會死氣沉沉
    穩重而不拘僅,爽朗而不自負。
    童年時期,左右腦並非同步發展的,而是輪流進行衝刺,
    有時這一週孩子乖巧聽話,下一週立即變得煩躁不定,
    有時這一週活潑可愛,下一週又經常無故哭泣。原因即在於此

  • 大腦皮質的情緒中樞要到嬰兒六~八個月的時候才發揮功能,並逐步施展自我控制,兩歲起,前額葉皮質進入漫長的突觸修整階段,一直持續到青春期才完成。
    也就是說,持續到青春期前,是奠定情緒成長的基礎,這一段期間的環境影響、經驗…都是「成熟」人格之所須。

  • 幼兒會在照顧者中選一個作為依戀對象(通常是母親)

  • 健康依戀的主要關鍵不是長時間的相處,
    而是具有一貫性、專注、充滿關愛的照顧。

  • 孩子受照顧的品質非常非常重要,其影響遠大於受照顧的時間長短,高品質的照顧可以確保孩子的情緒發展健全,可以增進孩子的合群能力,更有益促進認知發展。
    優質的照顧是腦發育和情緒發展最重要的。

  • 依戀是一種無比親密的關係,幼兒籍此認清自己的感情,
    也從而了解他人的感覺。在健康的依戀中,幼兒會感覺自己是受愛護、是被接納的,並且會逐步明白彼此親愛共鳴的重要

  • 健康的依戀提供幼兒一個穩定的基地,一方面發展獨立自主性,一方面可以回頭重獲安慰鼓勵,更有自信

  • 依戀也同時讓孩子學會不可避免的挫折、衝突、羞辱。

  • 壓力對腦發育的影響太大了,壓力激素分泌對發育中的腦神經相當有害,嬰兒雖然不會說話,早期生活壓力極大,即是平常的小事(脫衣服…)都是一翻折騰。但如果與照顧者間有良好的關係,則不容易因同樣的事件產生巨大的壓力。

  • 男性嬰兒一般較女性嬰兒情緒化,容易受驚嚇,哭鬧時不易被安撫。但兩性雖有先天上的差異,卻遠不及後天環境的影響,同性間的差異往往遠大於異性。

  • 氣質是天生的,人格卻是由經驗刺激來模造

  • 氣質是低層邊緣系統的產物,源於杏仁核各式各樣的激動程度,這先天的氣質帶著我們往注定的人格發展之途上走。

  • 人格是受較高層邊緣系統(發育緩慢的腦前葉)所控管。是逐漸形成的,可塑性極高,按個人累積的情緒經驗而發展

  • 嬰幼兒期,由於前額葉的突觸剛開始形成,經驗的影響力特大,到了學前幼兒期以後,突觸繼續生成,以極快的速度重塑自己的自我形象,並逐步完成接線,直到童年期結束。
    故童年所有情緒經驗和人際互動,對於大腦皮質邊緣系統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其中最重要的導引者是父母,每個時刻,不論是一同進餐、逗笑戲耍、受斥責怒罵……都分別引動邊緣系統裡的一群群突觸伸展,讓這些突觸攻佔空間、穩住陣地。
    父母親做出一種種情緒反應、溝通模式、以及大人間的人際互動方式、社會交往形態……,都啟動著子女腦中特定的神經通路,連接成功的邊緣系統線路都是終生不變的
    這種朝夕相處的影響,使父母的人格特質「感染」給子女。
    高層邊緣系統構造的快速發展階段到三歲左右,之後減緩。

  • 協助孩子修剪情緒神經系統的關鍵在於:
    體貼細心的培育孩子的心理健康,
    也就意識到孩子發出的訊號,立即而適切的回應
    不論是吃、喝、睡、撫慰、呵護的須求。
    孩子需要感覺被接納、受重視。
    但不是過度的體貼
    即使是嬰兒,也會對過度的體貼感到窒息、適應不良,
    毫不放鬆的照顧會抑制孩子追求自主的衝勁,
    會妨害孩子發展自我節制情緒的能力。
    即使是幫助孩子從房間這邊走到那邊,都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在配合他這一次的努力,而不是在干擾他。
    只要用對方法,即使是先天氣質中最固執的一面也是可以調整的。透過鼓勵,可以誘導大腦產生原本沒有的神經接線。

記憶

  • 記憶可分為長期、暫時,又可分為直接記憶、內隱記憶。

  • 幼兒記憶須靠重複,故特別喜歡連貫的、有回應的照顧方式,
    藉重複的行為確知自己的須求會被滿足,並因能掌握環境而產生安全感。
    故平時若能有一貫可靠的關愛,則偶爾沒照顧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 就認知發展而言,辨識記憶很重要,
    小孩必須先能記得物件、人、地點、顏色、詞語、數字,
    才可能將記得的事物分類,進而談話說理。

  • 嬰兒因為有辨識的記憶力,所以偏好新奇,一直在注意環境中更新鮮的、更具刺激作用的目標,用不斷變更的知覺刺激饋入腦部。
    故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對什麼玩具喪失興趣,就該把這些玩具收起來,暫放在別的房間或架子上,小嬰兒會把活動本身與體驗活動的環境場合聯想在一起,所以,同一件舊玩具、同一本舊書,如果突然改在汽車裡、浴室裡出現,可能又會燃起孩子的興趣。
    辦識能力、偏好新奇對孩子的學習行為十分重要。
    假如孩子玩什麼玩具、作什麼遊戲都是五分鐘就生厭了。其實在某個角度看是好的。

  • 由於孩子有不可思議的內隱記憶能力,再加上模仿能力特強,這造成一種延遲的模仿,是學習的重要能力,但也因此須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所見所聞──工作、玩耍、吵架、吸菸、看書、打人、笑聲、語聲、措辭、手勢、表情……,不只是照顧者的行為會影響孩子,電視上所看到的也會烙印在孩子腦中,四周陌生人的舉止行為亦然──都以影響目後言行的方式儲存。
    旁觀某個行為的機會越多,在孩子自己舉止中再現的機會也更多

  • 記憶力受遺傳影響不大,主要是受經驗的影響,和其他能一樣,是熟能生巧的,多努力去獲得,並且保存住新的訊息,就可以精進

  • 訓練孩子記憶的方法:
    問起孩子新學的所知、問起曾發生的事,問事件中的: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什麼東西、多少數量、發生什麼事、起因、結果如何?
    教給孩子敘述事實的必要技巧──把事情放在時間與因果關係的架構裡看(講故事是極佳的練習)

  • 孩子越有鍛鍊記憶力的機會,在儲存訊息的基本通路越能建立好的通路,培養出優質的記憶力。

智力

  • 五歲前須持續注意頭圍的大小(營養、成長狀況)

  • 智力可分為
    語言、空間、數學、科學、音樂、運動反應、人際

  • 好環境:

    • 安全

    • 吃喝無虞

    • 有關注

    • 有刺激鼓勵

    • 有社交

    • 身體活動

    • 表現創意的機會

    • 教育

  • 家庭特性對於智能發展的影響,遠超過嬰幼兒受照顧的量與質
    照顧的品質非常重要

    • 收入

    • 教育程度

    • 母親的人格

    • 親職作風

    • ex日間由優質托兒所照顧者,其「認知」與「語言技能」都領先由全職母親照顧的孩子

  • 好的環境:腦須要刺激來促進發育

    • 提供更多的探索機會(不要整天喝斥不可以、不行)

    • 備有較多樣式的玩具
      有條理的環境,孩子可以找到玩的東西,也可以安全的自由探索

    • 玩具不在量多,重在性質的多變
      每週換一次玩具(收起),保持新鮮感,並可和鄰居交換

    • 環境也應是多變(影響智商),人事物方面的變化
      散步、逛公園、圖書館、商店、別人家、動物館、博物館、兒童音樂會
      看別的小孩、與別的大人互動

    • 注意含鉛油漆的落塵(鉛對幼兒腦有嚴重影響)

    • 孩子能接受的刺激有其限制
      太多玩具、太多活動、頻繁外出會使其注意力不集中,有害
      噪音也制造混亂,尤其擾亂語言的學習
      刻意安排的活動仍要留下悠閒探索的空間
      小孩容易表達厭煩的情緒,卻不知如何表達刺激過度的不適

  • 好的親職作風:幼兒與成人互動的內容不論多麻簡單,都使其從中學習字句和感情,學習如何待人、觀察細節、記憶事實、解決難題

    • 使孩子保持對周遭世界較多的好奇心:對學習抱持興趣

    • 保持孩子有較強的動機發問:學習動機與勤奮態度

    • 鼓勵孩子堅持尋求答案:堅持到底的態度

    • 體貼:常給孩子身體上的親密接蠋和情緒上的支持
      天資能否充份發揮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父母的支持態度

    • 積極參與:常花時間在親子共同的活動上
      積極不是指人常到現場,而是指直接、一對一的互動,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與孩子同做的活動上
      關鍵不在陪伴多久,而是優質時間的長短

    • 回應:對孩子的須求積極回應,接納孩子的個性,從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真心傾聽孩子訴說,耐心了解他要表達的意思,多雙向交流

    • 有要求的:期望孩子行為合理且能獨立自主,定下規矩要求孩子遵守,
      尊重孩子的個別須求,並教導孩子尊重大人的須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