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5日

教養觀的變化:從不接受到相信

我自已因為不太有什麼主見,所以過去讀孟子時就很崇拜他,其中我很愛他那一套「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說法,後來在人本基金 會工作過一陣子,又受了些影響,所以在教育觀念上我是比較崇尚自由開放式的,覺得教育就應該像史英說的那樣「當是透過使人性豐富而有人性,而非馴服人性」

養了兒子後,我就更常提醒自己那些話,因為有時總不免會懷疑兒子有沒有人性,總忍不住想馴服別人的野性。我開始多謮一些親子教育、幼教類的書,開始接觸一些比較不會接觸的書。

有些書我一開始並不相信,像《莫札特的風暴》(中國婦女出版,鈴木鎮一著 http://360edu.com/youer/mzt/01.html)我起初是有些微不屑的,但因朋友的推薦還是看完了,我開始採信其觀念,甚至成為影響我幼教觀上最主要的一本書。(這過程讓我發現到,自己在教養觀上挺執著的,先入為主的有些自己篩選的門檻在,這讓我感覺到自已大概有些老了,對新事物的第一態度是排斥,總選擇性相信自己喜歡的)


首先,這本書看起來就是在教人如何培育天才兒童的,讓我擔心他的觀點失之偏頗,不能從整體人格來看教育(鈴木說他帶十多位十歲以下的兒童到美國巡視演出小提琴名曲),其次,內容是散文,看起來只是作者在談他對教育的一些想法,雖有許多舉例,但看不出良好的推論或科學証據;而且直覺上,翻譯的不是很好,編輯也不是很好的樣子,內文中穿插許多無聊的插圖,略翻一下,有些寫著「溺愛會害了孩子」這類我不懂的章節,或者「不要信遺傳的鬼話」這種違反我有限的科學知識的標題、略翻前幾章,又有那種鼓吹趁小背四書五經的……以上點滴,讓我有些排斥,但看完整體,卻開始想學習其方法。

鈴木開宗明義就認為才能絕非天生,而完全取決於我們對孩子所進行的教育,尤其強調家庭教育的影響最為關鍵,但他也反對把早期教育當作培養神童的手段,提醒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應先計劃要培養音樂家或是畫家什麼的,他認為無論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首要任務就是要使孩子的大腦先得到發育,並重視體育和德育。以下是我所整理的筆記:

  • 幼兒應盡早教育,不論學什麼都好,因為學習同時也訓練了大腦。

    • 幼教不可專一,不是培養某項特殊才能
      而應豐富的、全面的、完整的發展。

    • 幼教更不是培養小聰明,不是培養淺薄的機靈與反應,而是培養獨立思考、判斷力、想像力、創造力人格修養的大智慧。

    • 腦各部份功能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影響的,
      因此各方面的學習都有助於其他方面的發展

  • 人的本能衝動產生了充沛的生命力,
    所以在嬰幼期千萬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抑制他

    • 健全的人應同時具備主見及自我控制

    • 對孩子決不放縱,但無論如何都不能用責備的方式,無論如何!(即使再不聽話,也要用愛與溫情來引導)

    • 格要求,但要求的內容合情合理,而且是從孩子的立場去感受、去思考,深入了解其內心世界,保持人性。

    • 切記,孩子本來就容易犯錯,務必用寬容的態度對待

    • 罵與責備將使親子雙方都逐步對自己失去信心,隨之而來的是孩子的叛逆心與父母更多的責罵,形成教育上重重障礙。責備與說教的效果只能短暫的治標,且容易使孩子不真誠、懦弱

  • 堅持第一原則:培養孩子的內心

    • 格影響甚鉅,孩子的能力只有在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以後才能充份發揮出來。但性格不是天生,也不由孩子自己創造,而是因應環境的發展。

    • 培養良好性格的良方就是: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態

    • 心、理解、寬容。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 佳手段就是鼓勵,讓孩子有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
      對任何孩子都要有信心,除了鼓勵,還是鼓勵,使其熱情持續。

    • 在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下,孩子能最大發揮其潛能。

    • 很多老師家長借著「防止驕傲」的旗幟來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者必須十分注意,不要讓孩子產生自卑感,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技巧差一點可以學,信心沒了就沒有動力前進了。

    •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面對生活、挑戰自我的能力。

    • 培養技能只是方法,育是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 一個人只要有信心,問題就解決大半。

    • 每個人都在各方面具有十足的潛力,但因觀念上認為自己拙於某個方面,而使那個方面缺乏練習,久之,觀念也就成了事實,原本的能力也就被觀念束縛了。

    • 對成績差的孩子嚴禁懲罰或責罵,而應熱情的鼓勵之。

    • 步先讓孩子作能力範圍內可達成的事,建立信心。

  • 鈴木教育的秘訣:自然的、提供環境的、輕鬆有趣的、大量的、不強求的、鼓勵的。

    • 運用孩子那充沛的生命力來發展他自己,就像孩子學會母語那樣自然、那樣被鼓勵、被贊許。

    • 越早開始,越容易學的快樂,而快樂就是一種充沛的生命力,讓孩子發揮得更多、更好

    • 但開始時困難,沒有進展,就像學母語一樣,要累積一定程度後才會展現出來。

    • 幼教的關鍵之一在於「慢慢來」,速度完全不重要,在每一階段都確實的前進,感覺輕鬆,每個人能力的成熟期間不同。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須改善的教法。
    若違反「輕鬆有趣」的宗旨,其方法必定不是最有效的。

    • 可惜小孩耐性差,無法像成人能克制情緒持續練習,容易厭煩、注意力渙散(這其實也是小孩的優點,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約略掌握一種能力後,馬不停蹄的去學習新事物)

    • 可以利用幼兒好模仿並善模仿的特性,使其繼續學習,最重要的是激發其興趣,然後一步一步的增加練習量。(鈴木舉例:孩子對機械式的重覆練習拉琴技巧厭煩,但若就他們已學會的曲子,提供名人演奏版讓他們回家跟著練,孩子都很感興趣的投入,模仿得又快又好,基礎確實進步後,還主動從每天一首逐步到每天五首,沒人覺得辛苦,只覺得好玩)

    • 還有就是鼓勵,孩子畢竟弱小,鼓勵就像是陽光雨露,是唯一能滋潤孩子那逐步萌發的生命力,就像他當初在贊許中學會了走路。

    • 重覆性的設計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樂趣,讓孩子滿足自己內心自我完善的須要。(可能就像沖對於剛學會的新詞總是不斷重覆並樂在其中,同一個故事可以聽個十次)

    • 只要予以誘導,孩子必定會有所回應,除非引導的不夠或方式不正確。

    • 別試圖改正任何缺點,因為那必定是一種長期習慣所累積的,糾正起來事倍功半,倒不如培養同質性的優點來覆蓋之或超越之,而且一次只改善一個,踏實完成後才進行下一個。

  • 鈴木育的宗旨:培養孩子的興緻,並讓他們覺得輕鬆愉快

    • 兒在初期的發展之所以速度那麼快,是因他們覺得學習是件有趣、好玩、輕鬆、快樂的事,所以全心投入。

    • 只有當孩子覺得學習有趣時才讓他開始學習
      當孩子想學得更多時,適可而止,以保持其學習興趣。

    • 母對孩子的興趣應細心呵護,並努力讓它生根、萌芽、成長

    • 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可以作得更好、覺得孩子不夠努力,或者常對孩子進行表面評價、比較,於是孩子的興趣在壓力中被摧毀,逐漸變得沒有熱情、被動、反抗或心不在焉。

    • 正確的說,孩子的興趣是不須要培養的,他們天生對一切都感興趣,隨時都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很多家長為了多教一些知識,卻破壞了孩子原本對世界的無邊好奇。
      一旦失去了好奇心,一切都顯得平淡無趣了。

    • 孩子天生想探索和了解身邊這個世界,呵護此一願望的方法很簡單,也很重要:在適當的時候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的好奇心。。

    • 回答問題不能敷衍、不能斥責,要耐心而及時。但回答不見得是給正確答案或給出答案,以適當的引導為主

    • 當孩子的好奇心稍有安全顧慮時,避免禁止而可陪同。

  • 鈴木育的方法:讓孩子作喜歡的事,得到快樂,
    並從中自然地培養能力、發展腦力、變得更靈活

    • 基本原則:學習是快樂的。

    • 戲教育法效果顯著

      • 讀遊戲:讀的少沒關係,但一定必須親子共讀,要充滿熱情,讓過程充滿愉快,讀完後將書收起來,使幼兒期待明天再看。(若由幼兒保管將失去新鮮感)

      • 憶遊戲比比看、數字遊戲買東西、英語遊戲記單字

      • 籤遊戲的班級經營:小孩對指定練習的曲子沒興趣,但對於自己抽籤抽到的練習曲可執著的呢,並期待下次能抽到某些曲子。

    • 不要指望幼兒能「自覺」學習,只有喜歡的遊戲才肯反覆操作,所以孩子若對學習產生厭煩時不應責備,而應創新方法。

    • 功利的角度來看,只有經常心情愉快的孩子才能保持學習的熱忱與動力,才能學得好

    • 子心情愉快,課堂氣氛自然就會輕鬆愉快,孩子充滿熱情,思維自然活躍,領悟力和學習力也就提高

    • 幽默風趣的溝通非常重要。犯錯時,使用責罵通常不能讓孩子面對、了解錯誤,幽默一下反而更有效。

  • 其他

    • 記憶力影響其他能力,故優先訓練,教材重點一、美化心靈;二、終身受用;三、容易接受:故選擇漢俳

    • 學音樂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的內心感覺被喚起,一種精神上的和諧能力。

    • 學音樂的第一步不是看譜,而是訓練聽力,就像學母語一樣。

    • 成長過程中和其他孩子共同玩耍的意義不亞於學習。

    • 子對於每樣玩具都想擁有,父母決不能妥協,應根據教育須求妥善挑選相應的玩具,那將是最有力有效的教育武器

    • 想激起孩子對遊戲的興趣,應先指導父母
      在父母尚未學會一首曲子之前,不要輕易讓孩子接觸小提琴,只有依靠母親讓孩子覺得小提琴是個有趣的玩具後,孩子才會產生想拉琴的願望。

    • 陪伴是建立習慣的良方。每天陪伴,逐步增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