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今天抽空靜下來再細細讀了這篇文章,畢竟作者是在德國當老師的高知識份子,又跟我一樣出身輔大山社,而且重視「快樂建康地玩耍與學習」,文章內容也豐富動人,其觀察與見解應值得重視。花了點時間把該篇文章大致整理成以下九點:
- 生活常規應從小要求,但台灣只重視「吃飽」,卻未計較吃飯行為的適當性與正確性。
- 森幼的基本禮儀都不被要求,「自由」成了「放縱」的代名詞。
- 德國雖標榜自由與快樂,但禮儀很好。並舉了三個例子
- 作 者認為原因在於:德國雖是一個法律規定不准打罵小孩的國度,但也是一個極度要求小孩要遵守社會約定成俗的行為規矩的國度。譬如要求:對「社會公義」的注 重、對公共秩序的維護、與人應對進退的禮節、見面握手的基本禮儀、小孩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基本態度、遵守良好餐桌規矩等…「自由地玩耍」在德國可還是有些規 矩要遵守
- 這讓作者不斷地深思,認為台灣此時標榜自由與尊重的教育環境,的確是大大地經驗不足。並提出了「相對尊重」的觀念,且舉了兩個德國的例子
- 例一呈現出德國媽媽對小孩的極度尊重
- 例二則說明德國小孩也被要求要尊重父母的意見。作者認為台灣沒有要求小孩,所以小孩才沒有學會尊重。
- 於是作者進一步思考:「小孩是要被教的」,但問題是如何教呢?尤其是處在不准打罵小孩的社會裡。作者從德國經驗中說明如下
- 「處罰」是一定有的!但不是「體罰」,而是罰待在房內、坐椅子、沒收玩具、禁止外出、不准看電視、不准打電腦等
- 但作者認為更要學習的是,如何從認知小孩是個個體,到教導與教育小孩尊重大人們的意見,並讓小孩承擔自己搗蛋後果。作者並提供三個例子:
- 父母是不需要為子女道歉的,小孩必須從小去承擔搗蛋的代價
- 小孩犯錯,大人們不該太急於去論斷是非,或是主導過程,而應真誠的撥出時間來聽聽小孩的解釋,並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小孩犯錯時,要真正把小孩視為個體,不去要小孩的父母承擔小孩的行為後果,小孩要自己去想行為本身的對錯,自己去想是非判斷的標準,自己去承擔道歉的勇氣
- 作者認為凡事都有優缺點,在德國社會中看到尊重與自由的這一面,相對來說也看到自由與自主的另一面後果,作者形容德國的教室制序為「亂上了天啦!」「看了也直搖頭」
- 作者認為原因在於德國教育以「兒童主動思考」的學習為主,強調「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小孩子上學要求是「輕鬆」而「愉快」的學習經驗,小孩子在學校不要求「嚴謹」的功課進度與學習效果
- 作者從台灣餐桌教育的失敗和德國書桌教育的失敗,總結一句「還是回到教育的根本環節,家庭教育很重要呀!沒有適當與堅持的家庭教育,小孩的行為舉止就是「自然」而「奔放」的言行表現,只讓人直搖頭地感嘆!」
整理完後,覺得踏實多了,心裡的驚懼也消散了,因為作者在各段的論點雖然都很不錯,例子更是精彩極了,但推論的過程對我而言稍有不宜之處,或者說,有些說法我並不能理解。
我覺得有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如何「讓小孩學會尊重?」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來探討如何教小孩,並舉了三個生動的例子,以不說教的方式呈現出作者所觀察思考的結果──完全把小孩當作一個個體,由他自己負責自身行為的所有結果。這個論點我非常同意,台灣的教育問題之一就是沒把小孩當作一個個體,不夠尊重小孩,不過作者的結論不僅止於此。
首先,他對森幼(森林幼稚園)提出質疑,然後開始比較了德國和台灣的態度,以餵養方式說明台灣只是一味的要求尊重小孩,卻沒讓小孩學會「相互尊重」。
這樣的反省很好,然而,祖父母餵小孩吃飯、或菲傭接送小孩放學,似乎和尊重孩子扯不上邊,那些行為其實是更加呈現出大人的專制與跋扈(伺候小孩和尊重小孩不同吧,尤其許多威逼利誘的出發點其實都是控制與掌握,並非說這不好,但這絕不同於尊重)。
文中提到德國親子間平等對待的模式,實在令人非常激賞,父母對小孩相當的尊重,發人深省!但比較奇怪的是,我沒見到推論過程,作者就將德國孩子聽話的原因歸於「這種效果與習慣就是自小養成的教育。我沒有看見打罵,我也沒有看見高聲斥責,只是父母一句話,小孩依然遵守,這就是父母的堅持與教育的成功之處。」聽起來好像暗喻著只要自小訓練,孩子就會聽話。
我 認同從小就應要求孩子某些規矩,但這種要求應該不是為了要求而要求的,對於要求的範圍?要求的原因?要求的方式?要求的過程?對我而言都還有些思考討論的 空間在,我不覺得只須要求了,就會成了,譬如我想德國父母一定不是因為孩子好溝通才尊重孩子,而是因為尊重孩子,所以孩子才逐步變得好溝通。
文中接著又提到「講到自由地玩耍,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孩們無拘束地玩耍,但是在德國可還是有些規矩要遵守 」。似乎只要從小有嚴格的家庭教育要求,將來在平等對待時,小孩就不會逾距;「小孩不可無理取鬧,小孩必須學會接受父母說「不」的答案」似乎只要說了不,路就通了。(在台灣,我們這些父母所說的不,已經夠多了)
結論是「我才學到小孩也要尊重父母。父母尊重小孩,小孩尊重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尊重。父母們的重責大任,就是教導小孩尊重父母、尊重長輩、尊重社會、進而尊重眾生與自然。」
這個結論很中肯,但問題是如何教導小孩學會尊重呢?難道只要對小孩提出要求,就讓他學會尊重?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很多規矩,但那應該只能讓孩子習慣於某些規矩,我認同小孩應該守規距,但不覺得透過「要求」,可以使一個人從內心尊重別人。
這在第 6 段的《◆獨立的個體 相互的尊重 》的(經驗二)和(經驗三)中有非常精彩的舉例,不過(經驗一)則有些不對勁,「父母是不需要為子女道歉的,小孩必須從小去承擔搗蛋的代價 」這兩句與學會尊重好像不相干,父母的確是不需要為子女道歉,但只是這樣並不能使小孩學會尊重,他只不過學會下次踢草坪時小心點以免挨罵,也就是說他是為了怕被處罰才不踢草坪,這和尊重的真正意涵是有些差距的。
我 並不是說父母應為子女道歉,但尊重是發自內心對草坪的尊重,所以父母應作的是協助孩子去承擔搗蛋的代價,讓孩子了解草坪、了解爺爺奶奶的生活,了解才能體 會對方的感受,才能有愛,有了愛才有可能有真正的尊重,否則有一天,當沒人能罵的了他時,當沒人能讓他付出代價時,他還會反省嗎?
往下看 經驗二和經驗三,其實小孩都是受到了極度的尊重,完全不因犯錯而受到處罰,但其錯誤也沒被忽視。過程中小孩並未被單向的要求該怎麼作,也從未被要求要尊重 誰,而只是透過對話去協助孩子反思整個過程。這正說明了小孩並非被要求而懂得尊重,反而証明小孩須要被尊重才能建立自己的主體性,進而能尊重他人。
到第 7 段《◆可以坐餐桌 無法坐書桌》的開頭提到「每個人總有優缺點,每個社會也會有優缺點,我在德國社會中看到尊重與自由的這一面,相對來說也看到自由與自主的另一面後果。」看來作者似乎認為德國教育的優點是能坐飯桌,缺點則是不能坐書桌。
若照作者原先的立論,要讓德國孩子同樣乖巧的坐在書桌邊,應該很容易:「這種效果與習慣就是自小養成的教育……只是父母一句話,小孩依然遵守。」所以作者認為原因在於「小孩子在學校不要求「嚴謹」的功課進度與學習效果」
這 一部份,我和作者的想法也有些差異,我反倒覺得不能坐書桌也是德國的優點。而且我猜想,德國小孩不坐書桌的原因,同樣來自於德國對孩子的尊重--因為尊重 孩子,所以孩子願意坐飯桌,也因為尊重孩子,所以孩子不願意坐書桌--同樣的態度卻造成結果差異的原因在於,「學習」這件事,其本質上與「吃飯」等社交禮 儀不同,學習更重視主體本身的探尋、質疑、思考、實踐、修正,所以才造成了德國孩子能坐飯桌不能坐書桌的差異。
最後,文章在總結時,作者期望小孩能坐飯桌也能坐書桌,並且認為關鍵原因就在於「家庭教育很重要呀!沒有適當與堅持的家庭教育,小孩的行為舉止就是「自然」而「奔放」的言行表現,只讓人直搖頭地感嘆!」堅持什麼呢?堅持某些要求,可能就是「自由與尊重都須要養成教育,仍有些規距仍要遵守」
我認同守規距這件事,但關鍵在於,怎麼教孩子守規距?生活教育真的只要把小孩綁在飯桌上就能讓孩子學會相互尊重嗎?事實上,這篇文章最讓我迷糊的地方就在於此,文中描寫德國教育經驗時,舉例都非常精彩,其尊重孩子的精神都發人深省,然而作者某些論點卻環繞在「德國,這是一個法律規定不准打罵小孩的國度,但也是一個極度要求小孩要遵守社會約定成俗的行為規矩的國度」總讓我覺得與其所舉的例子搭不起來。
換個疑問來說好了,作者強調「為何台灣一個強調尊重的教育環境,孩子們還是不懂得尊重呢!原來,父母與師長們並沒有教會小孩要學習「相互的尊重」,而這才是真正的尊重呀!」
作者認為「真正的尊重」是「相互的尊重」。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對方不尊重我們,我們單方面的尊重就不算尊重嗎?還是就不須要尊重對方了嗎?如果對方願意尊重我們,我們才尊重對方嗎?尊重,難道不是一個人自發的一種面對世界的態度嗎?
所 以我想作者所要強調的其實不是尊重的意涵,而是強調我們應當教小孩學會尊重別人。那問題就回到我當初所提的「如何讓小孩學會尊重?」。總統如果叫我尊重 他,我會照作嗎?不,不一定!尊重這件事可討論的應該很廣,但首先,我應當必須是一個自重的人。所以,我雖然不知道如何能教小孩學會尊重,但我相信「教尊 重」的前提,就是在教養過程裡持續的給予尊重,如作者所言「完全把小孩當作一個個體」。
ps:寫這篇,雖然是對作者伊雯的看法有些意見,但其實可能是在我解讀時就有些偏差或誤解,所以書寫過程倒比較像是我跟我自己重新討論一下對教育的一些想法,一切還是請看原文為宜:「可以坐飯桌 還是坐書桌?-台灣與德國學齡前的教育問題的觀察(作者: 鄭伊雯) 」
最後要感謝伊雯作者發人深省的文章,以及許多願意把想法整理出來給大家分享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